关于M6生鲜倒闭这回事
宁波M6生鲜闭店风波:社区生鲜的“优化调整”与行业困局
一、事件始末:从货架清空到信任危机
2025年4月中旬,宁波多家M6生鲜超市门店出现货架清空、货品短缺现象,引发市民抢购潮。社交媒体上,消费者晒出的空货架照片与“闭店跑路”的担忧迅速发酵,部分门店会员卡余额高达数万元的用户陷入焦虑。
事件起因于4月11日网友爆料保利悠悦汇商城门店货品锐减,随后鄞州飞虹新村、海曙集士港等门店相继出现类似情况。记者实地走访发现,东方一品店虽正常营业,但生鲜、粮油等民生商品供应不足,店员解释称“补货延迟”。
截至4月15日,M6生鲜确认关闭建业街店、东钱湖店和欢乐海岸店三家门店。公司回应称,闭店主因是“合同到期、租金上涨及门店布局不合理”,其他53家门店仍正常运营,并承诺每日补货。然而,供应链问题(如米、油等商品因远距离采购长期缺货)和员工欠薪传闻(小红书等平台出现“工资拖欠三个月”的爆料)加剧了公众疑虑。
二、关店背后:多重压力下的经营困局
1. 供应链短板暴露
M6生鲜的供应链模式以“基地—批发市场—门店”为主,约80%的货源依赖宁波路林市场等第三方批发市场,仅20%来自合作基地。这种模式导致物流环节多、成本高,尤其在生鲜品类的时效性上难以保障。例如,米、油等商品因采购地距离较远,补货周期长达3-5天,而竞争对手三江超市通过自建冷链配送中心,可实现“次日达”。
此外,M6生鲜的冷链物流标准化程度低,车辆调度、温控管理等环节缺乏数字化监控,进一步削弱了供应链韧性。2024年,其生鲜损耗率高达12%,较行业平均水平(8%)高出50%。
2. 成本压力与战略失误
- 租金上涨:欢乐海岸店因房东涨租30%被迫关闭,建业街店则因营收未达预期放弃续租。宁波核心商圈便利店租金近年年均上涨8%,而M6生鲜毛利率仅15%-18%,难以覆盖成本。
- 高密度开店策略:2023年,M6生鲜在宁波鄞州、海曙等区域密集开店,单店覆盖半径不足1公里,导致内部竞争加剧。例如,东钱湖店面积仅36平方米,日均客流量不足200人,难以支撑运营成本。
- 数字化转型滞后:相比美宜佳的“智能选品+会员精准营销”模式,M6生鲜的线上小程序功能单一,订单占比不足5%,远低于盒马鲜生的40%。
3. 行业竞争白热化
宁波便利店市场已进入“三国杀”阶段:
- 外资品牌:罗森、7-11凭借鲜食供应链(如关东煮、饭团)和24小时服务抢占白领客群,鄞州南部商务区门店日均销售额超1.5万元。
- 互联网巨头:苏宁小店、天猫小店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模式,提供3公里内30分钟配送服务,并接入家政、快递代收等增值服务,分流了M6的年轻消费者。
- 本土商超:三江超市通过“农超对接”直采模式,生鲜价格比M6低10%-15%,且依托150家门店的规模效应,物流成本降低20%。
三、行业启示:社区生鲜的生存之道
1. 供应链重构
参考美宜佳的“中央厨房+区域仓”模式,M6生鲜可联合本地农业合作社建立直采基地,缩短供应链长度。例如,与宁波奉化水蜜桃基地合作开发预售模式,减少中间环节损耗。
2. 差异化定位
- 社区服务:借鉴日本7-11的“代收代寄+ATM”模式,M6可引入快递柜、自助缴费机,增强社区粘性。
- 场景创新:针对老龄化趋势,推出“适老化”服务,如无糖食品专区、慢病管理咨询等。
3. 数字化突围
与米雅科技等服务商合作,搭建会员数据中台,通过AI分析消费偏好,实现精准选品。例如,根据周边社区家庭结构调整生鲜品类,单身公寓集中区域增加小包装商品。
4. 政策与资本助力
宁波市政府可参考上海“早餐工程”政策,对社区生鲜店给予租金补贴或冷链设备购置补贴。同时,引入战投优化股权结构,解决资金链问题。
四、结语:危机中的转型契机
M6生鲜的闭店风波,既是企业战略失误的缩影,也是社区生鲜行业洗牌的信号。在成本攀升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唯有通过供应链升级、数字化转型和差异化服务,才能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战场中存活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:在追逐便利的同时,更需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未来,社区生鲜的竞争将不仅是商品的比拼,更是服务生态与用户体验的较量。